海南省情
省情概览
【位置与面积】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隔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面和南面在南海与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省。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海南岛地处北纬18°10’~20°10’,东经108°37’~111°03’,岛屿轮廓形似一个椭圆形大雪梨,长轴呈东北至西南向,长约290公里,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公里,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是国内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海岸线总长1944.35公里(不含海岛岸线),自然岸线长度为1272.61公里,有大小港湾68个,周围负5米至负10米的等深地区达2330.55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8%。
海南岛北与广东雷州半岛相隔的琼州海峡宽约18海里,是海南岛与大陆之间的“海上走廊”,也是北部湾与南海之间的海运通道。从岛北的海口市至越南的海防市约220海里,从岛南的三亚港至菲律宾的马尼拉港航程约650海里。
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在海南岛东南面约300海里的南海海面上。中沙群岛大部分淹没于水下,仅黄岩岛露出水面。西沙群岛有岛屿22座,陆地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永兴岛最大(2.13平方公里)。南沙群岛位于南海的南部,是分布最广和暗礁、暗沙、暗滩最多的一组群岛,其中曾母暗沙是中国最南端的领土。
南海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必经之地,在国际海运航线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地形与地貌】
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海南岛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占全岛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山地中散布着丘陵性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49.5%。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海岸主要为火山玄武岩台地的海蚀堆积海岸、由溺谷演变而成的小港湾或堆积地貌海岸、沙堤围绕的海积阶地海岸。海岸生态以热带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为特点。
西、南、中沙群岛地势较低平,一般在海拔4~5米之间,西沙群岛的石岛最高,海拔约15.90米。
【山脉】海南岛的山脉海拔多在500~800米之间,属丘陵性低山地形。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鹦哥岭、霸王岭、吊罗山等。这些大山大体上分为三大山脉。五指山山脉位于岛中部,主峰海拔1867米,是海南岛最高的山峰。鹦哥岭山脉位于五指山西北,主峰海拔1811米。霸王岭山脉位于岛西部,主峰海拔1560米。
【河流水系】海南岛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154条,其中集水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38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集水面积均超过3000平方公里,三大河流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0%。南渡江发源于白沙南峰山,斜贯岛中北部,流经白沙、琼中、儋州、澄迈、屯昌、定安等市县至海口入海,全长353公里,流域面积7066平方公里。昌化江发源于琼中,横贯岛中西部,流经琼中、五指山、乐东、东方等市县至昌江昌化港入海,全长243公里,流域面积4990平方公里。万泉河上游分南北两支,均发源于琼中,两支流经琼中、万宁等市县至琼海龙江合口咀合流,至博鳌港入海,主流全长178公里,流域面积3692平方公里。
气候
【气候概况】
2018年,海南省年平均气温24.7℃,比常年高0.2℃,为历史第十三位高值;年降水量2007.1毫米,较常年多11.3%,为历史第十五位偏多年份;年日照时数1922.1小时,较常年少80.6小时,为历史第十七位偏少年份。1~2月,受2次较强冷空气影响,海南各地气温下降明显,出现低温阴雨天气过程;2月琼州海峡和海口市区频繁出现大雾天气,对春节交通影响严重;4月,万宁特大暴雨造成一定经济损失;5月中旬至7月上旬,全省出现大范围、长时间高温天气过程;8月,全省出现一次特重度区域性暴雨过程,突破海南省8月暴雨最长持续过程记录,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全年先后受11个热带气旋影响,比常年多1个;其中登陆海南的热带气旋4个,较常年多2个。年内,发生多起雷雨大风、雷击、暴雨等气象灾害事件,并造成一定经济损失。2018年气象灾害偏轻,气候对各行业影响利大于弊,气候年景属较好。
资源
【土地资源】
海南省是全国最大的“热带宝地”,土地总面积351.91万公顷,人均耕地近0.08公顷。由于光、热、水等条件优越,农田终年可以种植,不少作物年收获2~3次。
按适宜性划分,土地资源可分为7种类型:宜农地、宜胶地、宜热作地、宜林地、宜牧地、水面地和其他地。已开发利用的土地331.59万公顷,未被开发利用的土地20.32万公顷。海南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开发潜力较大。
【作物资源】
粮食作物是海南种植业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产值最高的作物,主要有水稻、旱稻、山兰坡稻,其次是番薯、木薯、芋头、玉米、粟、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麻类、花生、芝麻、茶等。水果种类繁多,主要有菠萝、荔枝、龙眼、香蕉、柑桔、芒果、西瓜、杨桃、菠萝蜜、红毛丹、火龙果等。蔬菜有120多种。
热带作物资源丰富,其中栽培面积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热带作物主要有橡胶、椰子、槟榔、咖啡、胡椒、油棕、剑麻、香茅、腰果、可可等。
【植物资源】
海南的植被生长快,植物繁多,是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原生地。海南岛有维管束植物4600多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7,其中490多种为海南所特有。热带森林植被类型复杂,垂直分带明显,且具有混交、多层、异龄、常绿、干高、冠宽等特点。
热带森林主要分布于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等林区,其中五指山属未开发的原始森林。热带森林以生产珍贵的热带木材而闻名,属于特类木材的有花梨、坡垒、子京、荔枝、母生5种,一类材34种,二类材48种,三类材119种。
【动物资源】
海南陆生脊椎动物有660种,其中两栖类43种,爬行类113种,鸟类426种,哺乳类78种。在陆生脊椎动物中,23种为海南特有。世界上罕见的珍贵动物有黑冠长臂猿和坡鹿、水鹿、猕猴,黑熊、云豹等亦珍贵。1998年5月公布的海南省陆生野生动物调查结果,共记录了4个纲、32个目、77个科、320种动物。在320种动物中,有7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2种属省级保护动物。发现历史上没记录过的鸟类14种。
【南药资源】
海南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有“天然药库”之称,可入药的植物约2000种,药典收载的有500种,南药30多种,最著名的四大南药包括槟榔、益智、砂仁、巴戟。动物药材和海产药材资源有鹿茸、牛黄、穿山甲、海龙、海马、海蛇、琥珀、珍珠、海参、珊瑚、蛤壳、牡蛎、石决明、海龟板等近50种。
【水产资源】
海南的海洋水产资源具有海洋渔场广、品种多、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是国内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海南岛近海已有记录的鱼类800多种,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已有记录的鱼类1000多种,南海诸岛海域已有记录的鱼类500多种。
【海盐资源】
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盐场,在三亚至东方沿海数百里的弧形地带上,许多港湾滩涂都可以晒盐。已建有莺歌海、东方、榆亚等大型盐场,其中莺歌海盐场最著名。
【矿产资源】
海南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全省发现矿产88种,已探明列入矿产资源储量统计的69种,产地684处。海南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其他非金属矿、地下水、热矿水和饮用天然矿泉水等种类。探明储量位于全国前列的优势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玻璃用砂、钛铁砂矿、锆英砂矿、宝石、富铁矿、铝土矿(三水型)、饰面用花岗岩、饮用天然矿泉水、热矿水等。
海南岛玻璃用砂已探明大型矿床19处,主要分布于文昌、儋州、昌江、东方等地。钛铁砂矿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东海岸,已探明矿床70处,其中大型矿床4处、中型16处。锆英石砂矿已探明大型矿床5处、中型6处、小型59处,主要分布于文昌、琼海、万宁、陵水等市县。已探明宝石小型矿床2处,位于文昌境内。富铁矿分布于昌江石碌镇一带,保有储量2.98亿吨,是国内少有的富铁矿之ー。已探明铝土矿大型矿床1处,位于海南岛北部的蓬菜地区。饰面用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屯昌、乐东、三亚、东方、白沙等市县。饮用天然矿泉水各市县均有发现。
【水利资源】
海南岛大小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103.88万千瓦,可开发约89.77万千瓦。地下水资源储量约75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20.0%左右,其中理论可开发利用25.30亿立方米。
【旅游资源】
海南旅游资源丰富,极富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海岸带景观】在海南岛长达1944.35公里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50%~60%,沙滩宽数百米至1000多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为5度,缓缓延伸;多数地方风平浪静,海水清澈,沙白如絮,清洁柔软;岸边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海水温度一般为18℃~30℃,阳光充足明媚,一年中多数时间可进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风浴。当今国际旅游者喜爱的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这5个要素,海南环岛沿岸均兼而有之。自海口至三亚东岸线就有60多处可辟为海滨浴场。环岛沿海有不同类型滨海风光特色的景点,在东海岸线上,特殊的热带海涂森林景观--红树林,热带特有的海岸地貌景观--珊瑚礁,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已在海口东寨港、文昌清澜港等地建立红树林保护区。海岸线上有22个海角、25座灯塔、68个海湾、26个瀉湖,还有21个度假区、31个景区、216个名胜古迹。
【海岛】环海南岛有100余个岛屿,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沿海。西沙群岛有岛屿22座,陆地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永兴岛最大。这些岛屿地处热带,日照长,光能充足,四周海水清澈,水生资源丰富,非常具有旅游价值。已开展旅游项目的岛屿有蜈支洲岛、西岛、分界洲岛、西沙群岛等。
【山岳、热带原始森林】海南岛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81座,绵延起伏,山形奇特,气势雄伟。颇负盛名的有山顶部成锯齿状、形如五指的五指山,气势磅礴的鹦哥岭,奇石叠峰的东山岭,瀑布飞泻的太平山,以及七仙岭、尖峰岭、吊罗山、霸王岭等,均是登山旅游和避暑的胜地。海南的山岳最具特色的是密布热带原始森林,有乐东尖峰岭、昌江霸王岭、陵水吊罗山和琼中五指山等4个热带原始森林区,其中以乐东尖峰岭最为典型。
【珍禽异兽】为了保护物种,利于观赏,海南已建立多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驯养场,包括昌江霸王岭黑冠长臂猿保护区、东方大田坡鹿保护区、万宁大洲岛金丝燕保护区、陵水南湾半岛猕猴保护区、屯昌养鹿场等。
【大河、瀑布、水库风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河流,滩潭相间,蜿蜒有致,河水清澈,是旅游观景的好地方,尤以万泉河风光闻名全国。大山深处的小河或山间小溪密布,瀑布众多,其中五指山太平山瀑布和琼中百花岭瀑布等久负盛名。海南岛上还有不少水库,特别是松涛、南扶、长茅、石碌等水库具湖光山色之美,不是湖泊胜似湖泊。
【火山、溶洞、温泉】历史上的火山喷发,在海南岛留下了许多死火山口。最为典型的是位于海口的石山,石山有海拔200多米的双岭,岭上有2个火山口,中间连一下凹的山脊,形似马鞍,又名马鞍岭。石山附近的雷虎岭火山口、罗京盘火山口也保存得十分完整。有不少千姿百态的喀斯特溶洞,其中著名的有三亚的落笔洞、保亭的千龙洞、昌江的皇帝洞等。岛上温泉分布广泛,多数温泉矿化度低、温度高、水量大、水质佳,属于治疗性温泉,且温泉所在区域景色宜人。兴隆温泉、官塘温泉、南平温泉、蓝洋温泉等,适于发展融观光、疗养、科研等为一体的旅游。
【古迹名胜】具有历史意义的古迹主要有为纪念唐宋两代被贬谪来海南岛的李德裕等5位历史名臣而修建的五公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居琼遗址--东坡书院以及为纪念苏轼而修建的苏公祠,清代雷琼兵备道焦映汉所修建的琼台书院,明代名臣丘浚墓,明代大清官海瑞墓,相传受汉武帝派遣率兵入海南的将军马援为拯救兵马而下令开凿的汉马伏波井,以及崖州古城、韦氏祠堂、文昌孔庙等。
【革命纪念地】海南的革命纪念地有中共琼崖一大旧址、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红色娘子军纪念园、金牛岭烈士陵园、白沙起义纪念馆、陵水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还有宋庆龄祖居及陈列馆、张云逸大将纪念馆等。
【民族风情】海南岛的世居少数民族有黎族、苗族、回族,至今保留着许多质朴敦厚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使海南的社会风貌显得独特而多彩。海南是全国唯一的黎族聚居区,黎族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情,有独特的旅游观光价值。
【热带作物及田园风光】海南岛上生长着大量的热带作物,极大地丰富了自然景观。游人上岛既可欣赏热带田园风光,增长见识,又可品尝热带水果,一饱口福。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统计】至2021年底,海南省设有市县19个,其中地级市4个、县级市5个、县4个、民族自治县6个。地级市设区10个。基层设乡镇和街道办事处218个,其中镇175个、乡21个、街道办事处22个。
【行政区划设置】2021年,海南省完成三沙市设立西沙区、南沙区的有关工作。完善行政区划管理配套制度,起草《海南省设立镇、街道标准(送审稿)》,率先在全国出台《海南省行政区划变更实地调查工作规程(试行)》《海南省行政区划变更评估工作规程(试行)》《海南省行政区划变更组织实施督导工作规程(试行)》等规范性文件。根据民政部“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深化研究年”部署安排,配合江西省民政厅完成“功能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问题”部级课题研究报告,委托华南师范大学开展海南自贸港行政区划效能评估指标体系课题研究,完成《海南自由贸易港重点园区行政区划管理体制研究—以洋浦经济开发区为例》和《自由贸易港背景下打造海南地名文化品牌与传播的思考》。根据《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关于行政区划代码使用有关问题的复函》,协调三沙市和洋浦经济开发区规范行政区划代码的管理和使用。
【界线精准化管理】2021年,海南省举办2021年度全省区划地名界线管理业务培训班,邀请院校学者专家进行授课辅导,编印《区划地名界线法规案例文件汇编(2021年版)》《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实用手册》。指导市县做好2021年县级行政区域界线集中巡查工作,全年共巡检309个界桩。《“四个注重”加强界线界桩管理工作》的经验做法被刊登在《中国社会报》和“学习强国”海南平台。
人口·民族·方言
【人口】截至2021年12月31日24时,海南省有户籍人口总户数2677637户,总人口9743807人。其中:男性4980641人,女性4763166人;17岁以下2278611人,18岁至34岁2477083人,35岁至59岁3517789人,60岁以上1470324人;出生102313人,死亡103651人。年内,全省户籍迁入212842人,迁出11181人。
【民族】海南省的世居民族是汉族、黎族、苗族、回族,其余民族是解放后迁入的居民,分散于全省各地。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世居的黎族、苗族大多数聚居在海南岛中部、南部的琼中、保亭、白沙、陵水、乐东、昌江等自治县和三亚、东方、五指山等市;回族主要聚居在三亚市;汉族人口主要聚集在东北部、北部和沿海地区。
据2021年末户籍人口统计显示,海南省少数民族成份共55个,少数民族人口173.3万人,占全省户籍总人口的17.81%。其中汉族8027264人、占总人口的82.38%;黎族1538621人、占总人口的15.79%;苗族81914人、占总人口的0.84%;壮族42952人、占总人口的0.44%;回族18734人、占总人口的0.19%;其他族34322人、占总人口的0.35%。(此数据为省公安厅提供的2021年年底的户籍人口数据)
【黎族】黎族在海南岛的历史至今已有3000多年,秦汉时期南方百越的一支“骆越”与黎族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相关学者认为,黎族是由骆越发展而来。远古时代黎族先民的居址遍布全岛,包括北部和环岛沿海地带和内陆地区。从西汉王朝在海南建立封建统治开始,大陆的汉族人开始入居,原先居住在海南北部、西部的黎族人民,在面对来自中原封建王朝强有力的冲击,集结向岛的中部、东部、南部迁移。至唐王朝统治时,在全岛环海地区建立起稳固的州县建制,黎族人民又逐步往内陆腹地山区迁移,外部的黎族逐渐汉化,初步形成汉在外、黎在内的人文地理。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一人文分布格局仍然保留。秦汉至1840年,黎族处于封建社会时期。从1840年起,黎族在近代社会有了飞跃发展。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黎族人民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陵水建立海南岛第一个苏维埃政权,随后举行白沙起义,创建五指山革命根据地,为迎接海南解放创造条件。新中国成立后,黎族人民当家做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
【苗族】苗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海南,苗族是人口仅次于黎族的少数民族。据历史记载,大约在唐宋时期,部分苗族先民从当今的湖南、贵州迁入广西;明代嘉靖至明万历年间,朝廷从广西征调的苗族兵士来到海南岛,成为海南早期的苗族居民,古代称为“苗黎”。除了被强制当兵、征调到海南岛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苗族是不堪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漂洋过海迁移到海南岛谋生的。苗族先民入岛后,主要聚居在人迹罕至的五指山、七仙岭、尖峰岭、吊罗山、枫果山、黎母山、霸王岭等深山密林中,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海南岛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但由于封建统治者对苗族人民的歧视和压迫,苗族人民一直过着居无定所、不停迁移的游耕生活。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苗族群众陆续搬下山定居,过上安定的生活。
【回族】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早在唐宋时期,海南岛南端漫长的海岸线上就有穆斯林活动。唐宋以来,海南岛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从波斯、阿拉伯经海道进入中国广州和东南沿海的穆斯林商船和商人,有部分曾在此停泊居留。宋元时期,以海外捕鱼为生的越南占城穆斯林(占婆人),或因台风所迫,或因战乱所逼,漂泊到海南岛崖州、万州、儋州等滨海地区落籍。明代以后,闽粤地区的回族人,有部分陆续移居海南岛。清代,大部分穆斯林移居于“所三亚里”(今三亚市境内),而居住在海南岛北部、西部和东部的穆斯林,由于长期的多民族杂居和经济文化的互相交流融合,基本同化于汉族。
【方言】海南省居民语言种类多,主要使用的方言有10种。
海南话狭义的海南方言,属汉藏语系汉语闽南方言。海南话在海南使用最广泛、使用人数最多,全省500多万居民通用,主要分布在海口、文昌、琼海、万宁、定安、屯昌、澄迈等市县的大部分地区和陵水、乐东、东方、昌江、三亚等市县的沿海地区。在不同地方,海南话语音和声调有所不同,一般以文昌人的语音为标准口音。
【黎话】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有润、杞、哈、美孚、赛5个方言。全省150多万黎族人民使用,主要分布在琼中、保亭、陵水、白沙、乐东、昌江等自治县和三亚、东方、五指山等市。
【临高话】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比较接近壮语。50多万居民使用,主要分布在临高县境内和海口市郊西部的长流、荣山、新海、秀英等地区。
【儋州话】属汉藏语系汉语粤语方言系统。40多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儋州、昌江、东方等市县的沿海地区。
【军话】属汉藏语系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系统,是古代从大陆充军到海南岛的士兵和仕宦留下的语言。10多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昌江、东方、儋州和三亚的部分地区。
【苗话】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主要在中部、南部地区各市县以及少数在其他县的8万多苗族居民中通用。
【村话】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6万多人使用,主要分布在东方、昌江昌化江下游两岸。
【回辉话】学术界认为属南岛语系,是语群中的一个独特语言。据《琼州府志》记载,回辉话是大约在宋、元朝期间由从外国迁来的居民使用而流传下来的语言,当时汉人称之为“番语”。世居的回族居民1万多人使用,主要分布在三亚回辉、回新2个村。
【迈话】属粤语方言系统,比较接近广州话。是汉人使用的语言,但使用人数不多,分布不广,只有三亚的崖城和水南一带居民使用。
【疍家话】属粤语方言。陵水、三亚、昌江、海口等沿海地区的居民使用。
此外,港口、铁路、矿山、农垦农场职工还使用白话、客家话、潮州话、浙江话、云南话、福建话等。
华侨·宗教
【华侨】海南省是全国著名侨乡。至2021年底,全省有130多万归侨侨眷,主要分布在海口、文昌、琼海、万宁等主要侨乡和文昌华侨农场、琼海彬村山华侨农场、万宁兴隆华侨农场、东方市华侨农场、澄迈华侨农场等五大华侨农场;有39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主要分布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省有琼籍海外乡亲390万余人;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80%以上集中在东南亚。全世界有400多个地缘性、血缘性和业缘性的海外乡亲琼属社团,分布在世界各地。
【宗教】至2021年底,海南省有信教群众9.26万人,主要信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5种宗教;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156处,其中佛教30处、道教3处、伊斯兰教7处、天主教9处、基督教107处;依法成立和登记宗教团体21个,其中省级7个、市县级14个;经认定备案教职人员406名。
历史沿革
【秦一清时期】秦时海南为象郡外徼。秦汉之交海南属南越国。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朝廷遣军渡海,在今海南境设有珠崖、儋耳2郡管辖16县,海南正式列入西汉版图。初元三年(前46年)春,汉元帝采纳贾捐之议,罢弃珠崖郡,设立朱卢县(都尉治)。自西汉至南北朝南朝梁前,海南的行政建置极不稳定。自梁朝以后,行政建置逐渐稳定且遍及海南。南北朝时期,梁大同(535—546年)中,儋耳千余峒自愿归附,冼夫人请命于朝,以儋耳故地立崖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崖州为珠崖郡,统领10县。大业六年(610年),析珠崖郡,增置儋耳郡、临振郡2郡。隋末朝廷无暇顾及海南,海南属冯氏家族势力范围。
唐贞观元年(627年),设崖州都督府,是海南最早统一的行政领导机构,管辖崖州、儋州、振州3州12县。贞观五年(631年),增置琼州。龙朔二年(662年),增置万安州。贞元五年(789年),置琼州都督府,领琼州、崖州、儋州、振州、万安州5州23县。海南称“琼”自此开始。咸通五年(864年)置忠州,咸通十一年(870年)撤销。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继承唐代建置,但有所调整收缩。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海南5州14县归顺。开宝五年(972年),废崖州,以其地入琼州,改振州为崖州。熙宁六年(1073年),以琼州为琼管安抚司,统领昌化军、万安军、珠崖军3军及属县;降吉阳县为藤桥镇、宁远县为临川镇。熙宁七年(1074年),降陵水县、昌化县、感恩县3县为镇。大观元年(1107年)六月置镇州,政和元年(1111年)废。政和七年(1117年),改珠崖军为吉阳军。宣和(1119—1125年)中,改琼管安抚司为琼管安抚都监,加管辖“万里石塘”(即今南海诸岛)。
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复置宁远县,隶属琼州。同时废昌化军入宜伦县、废万安军入万宁县、废吉阳军入宁远县,以军使兼知县事,直隶琼州。升藤桥镇为吉阳县,隶琼州。绍兴十四年(1144年),复设立昌化军、万安军、吉阳军3个军,以原属县还隶属军管辖。宋末,琼管安抚都监隶广南西路,领3军、12县。南宋时,“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即今南海诸岛)为吉阳军、昌化军的巡视范围。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十月,元朝军队登上海南,设置琼州路安抚司及万安军、吉阳军、南宁军3军。仍袭宋制,琼州路安抚司领万安军、吉阳军、南宁军3军及属县隶属湖广行中书省。
元朝将“万里石塘”(即今南海)作为内海。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派出著名天文学家、主管全国天文测量工作的同知太史院事郭守敬到西沙进行天文测量,行使主权。元将史弼曾到“万里石塘”(即今南海)巡视。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雷州置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属湖广行中书省,领琼州路安抚司。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琼州路安抚司为琼州路军民安抚司。天历二年(1329年)十月,改琼州路军民安抚司为乾宁军民安抚司。升定安县为南建州,隶海北元帅府。元统二年(1334年),乾宁军民安抚司改为乾宁安抚司。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三月后,乾宁军民安抚司和南宁军、万安军、吉阳军改隶广西行中书省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南建州隶属海北元帅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月,改乾宁安抚司为琼州府,吉阳军改为崖州、南宁军改为儋州、万安军改为万州,降南建州为定安县,隶属琼州府。洪武二年(1369年),改琼州府为琼州,置琼州、崖州、儋州、万州4州,隶属广西行中书省。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升琼州为琼州府,改隶广东等处行中书省。明初,琼州府领3州13县。洪武七年(1374年),广东等处行中书省改为广东承宣布政使司。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巡视“万里石塘”“石星石塘”“万里长沙”(即今南海诸岛)。正德七年(1512年),立海防营于万州,管辖“万里石塘”“石星石塘”“万里长沙”(即今南海诸岛)。明中后期,琼州府领3州10县。
清依明制。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四月,升崖州为直隶州,改万州为万县。琼州府领儋州和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会同、乐会7县;崖州直隶州领感恩、昌化、陵水、万县4县;琼州府和崖州直隶州均隶属广东省。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万里长沙”“千里石塘”(即今南海诸岛)隶属万州管辖。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后,“万里长沙”“千里石塘”(即今南海诸岛)隶属崖州直隶州万县管辖。宣统元年(1909年)四月,两广总督张人骏派遣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领海军官兵170余人,分乘“伏波”“广金”“琛航”3艘军舰巡海视察西沙群岛,查明岛屿15座,命名勒石,并在永兴岛上升旗鸣炮,公告中外,重申清朝对西沙群岛的主权。宣统三年(1911年),广东省都督府宣布将西沙群岛划归琼崖崖县管辖。
【民国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琼崖道、琼州府的建置,设立琼崖安抚使和民政总长;撤销崖州直隶州,原设立崖州直隶州前的崖州行政区域改设为崖县,不再管辖万县、昌化、陵水、感恩4县;撤销儋州,改设儋县。民国3年(1914年),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在海南设立琼崖道,同时变更与外省重名的县名,改会同县为琼东县,改昌化县为昌江县,改万县为万宁县。民国10年(1921年),废琼崖道,设立琼崖善后处。民国15年(1926年),设立海口市政厅(后改为市政局)。民国20年(1931年),撤销海口市政局。民国24年(1935年),在黎族、苗族聚居的五指山地区设立白沙、保亭、乐东3县。民国28年(1939年)2月10日,日本侵略军攻占海南岛,同年日本侵占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民国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民国35年(1946年),中国政府指派高级专员,分乘“永兴”“中建”“太平”“中兴”等军舰前往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进行接收工作。民国38年(1949年)1月21日,设立海南特别行政区,管辖海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群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海域。3月3日,委任陈济棠为海南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兼海南建省筹备委员会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50年5月,海南解放。同月,成立海南军政委员会,陆续撤销琼崖临时人民政府,原琼崖临时人民政府东区、西区、南区、北区专员公署和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及海口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海口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榆亚分会均由海南军政委员会领导。同月起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6月设立海口市,受海南军政委员会领导。9月按人口的多少确定市、县的等级。12月,重新划分各市、县的区、乡的行政管辖范围。海南军政委员会管辖1个自治区行政委员会、17个市、县。1951年1月,撤销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4月22日,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管辖1市、16县。1952年7月1日,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受广东省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双重领导。1954年1月1日,将原属海南行政公署直辖的崖县、陵水县2县划归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辖。1955年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改称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是广东省人民委员会的派出代表和督导机关,统一领导海南各级人民委员会和直属职能单位及指导直属上级政府经管的单位。同年10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改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
1958年11—12月间,海南对市、县的行政区域进行撤销、合并和初步冠名,同时各市、县进行撤乡,成立人民公社。
1959年3月20日,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搬到海口市,与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合署办公(对内一套人马,对外两个牌子)。同月22日,海南的市、县行政区划调整为海口市、琼海县、定昌县、澄迈县、儋县、东方县、琼中县、崖县、文昌县、乐东县10市县行政建置。1959年3月24日,成立广东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至此,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管辖1个市、9个县和1个办事处。1959年10月起市县行政建置又陆续进行调整和恢复。同年底,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管辖1个市、17个县。
1961年11月,恢复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的原办事机构。在1958—1961年的“人民公社化”期间,海南的市、县曾挂过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的牌子。1962年2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从海口市搬回通什镇办公,管辖原属8县。从这以后海南的行政建置、行政区划相对稳定。
1963年11月,中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决定,划保亭县的通什红旗公社归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直接领导,保亭县人民政府迁驻保城镇。
1967年3月,成立广东省海南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及各市、县也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或军事领导小组。1968年4月5日,成立广东省海南行政区革命委员会,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及各市、县也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1980年1月1日起,广东省海南行政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公署,仍为广东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中国共产党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委员会和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公署分开设立办公室。此后,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及各市、县的革命委员会也随之撤销,实行党政分开设立,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及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州和各市、县的党委和政府也相继分开设立办公室。1983年,海南各市、县实行政社分开,建立区、乡政权。1984年5月31日,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公署,成立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作为一级地方国家政权机关,归广东省人民政府领导。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对全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对外的政策。1986年5月31日,海口市升格为地级市。1987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撤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并在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管辖范围内设立7个民族区域自治县,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市、县继续享受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在同年12月31日停止办公。
1988年4月13日,撤销海南行政区,成立海南省,并将海南岛划为经济特区。海南省直辖3市16县,即海口市(地级市)、三亚市(地级市)、通什市(县级市)、琼山县、琼海县、文昌县、万宁县、屯昌县、定安县、澄迈县、临高县、儋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黎族自治县。
1990年11月,国务院同意海口市设立新华区、振东区、秀英区3市辖区(县级)。到1990年12月,海南省行政区划为3市(海口市、三亚市、通什市)、16县(琼山县、文昌县、琼海县、万宁县、定安县、屯昌县、澄迈县、儋县、临高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3市辖区(海口市设立振东、新华、秀英3个市辖区)及一个办事处(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
1992年11月6日,撤销琼海县,设立琼海市。1993年3月3日,撤销儋县,设立儋州市。1994年1月,撤销琼山县,设立琼山市。1995年11月7日,撤销文昌县,设立文昌市。1996年8月5日,撤销万宁县,设立万宁市。1997年3月12日,撤销东方黎族自治县,设立东方市。2001年7月,通什市更名为五指山市。2002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海口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撤销琼山市和海口市秀英区、新华区、振东区,以原琼山市和海口市秀英区、新华区、振东区的行政区域设立海口市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美兰区。201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政府驻西沙永兴岛。2014年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三亚市设立海棠区、吉阳区、天涯区、崖州区。2015年2月,国务院批准儋州升格为地级市。至此,海南省管辖4个地级市(海口、三亚、三沙、儋州)、5个县级市(琼海、文昌、万宁、东方、五指山)、4个县(澄迈、临高、定安、屯昌)、6个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
2020年4月18日,民政部发布公告称,国务院于近日批准,海南省三沙市设立西沙区、南沙区。三沙市西沙区管辖西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代管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西沙区人民政府驻永兴岛。三沙市南沙区管辖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南沙区人民政府驻永暑礁。
海南发展历程
一、1988年4月,海南建省办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标志着海南省的建立和海南经济特区正式诞生,海南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同年4月14日,国务院批转《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开发建设的座谈会纪要》,对海南改革开放给予原则性指导意见。4月26日,举行中国共产党海南省委员会、海南省人民政府衔牌悬挂仪式。5月,省级“小政府、大社会”新体制方案正式确立并启动运行。随即,国务院公布《关于鼓励投资开发海南岛的规定》,给予海南经济特区更加灵活的经济政策,授予海南省政府更大的自主权。为进一步细化特区政策和吸引外资,8月1日,省政府发布《关于贯彻国务院〔1988〕26号文件加快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若干规定》(即“三十条”)。“三十条”在岛内外引起极大关注,迅速掀起海南投资热潮。
1988年9月,中国共产党海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海口举行,把放胆发展生产力作为海南经济特区建设的根本任务。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和“洋浦风波”的影响,极大考验海南开发建设的战略定力。海南省委坚持“用政策、打基础、抓落实、求效益”的方针,以改革开放促进开发建设,各项事业发展逐步进入正轨。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南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掀起房地产开发热潮。1993年6月,随着中央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业迅速降温,海南房地产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在中央的支持下,海南从1999年开始用了长达8年时间,完成了积压房地产处置工作。
1995年1月,海南省委先后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和计划会议,初步提出“一省两地”“六大基础”“八大支柱”的海南产业发展新框架。1996年1月,省委二届四次全会正式提出“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同年2月,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国的新兴工业省、中国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中国度假休闲旅游胜地”。2003年,省委提出“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工业发展战略,丰富了“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的内涵。“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让海南逐步实现从恢复性增长向稳健增长的转变。
这一时期,省委先后实施科教兴琼战略、人才强省战略、优势产业战略、城市化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海洋强省战略,有力推进海南的开发建设进程,特区发展迎来新气象。比如,实现非典时期“力保海南无疫区”、率先在全国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免征农业税、稳步发展海口保税区、开展航权开放试点、创立博鳌亚洲论坛、举办国际性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开通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和海口美兰机场、建成环岛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和粤海铁路通道等。2003年,海南GDP增长10.5%,是1995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2006年,GDP首次实现“千百亿跨越”。
二、2009年12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再次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2010年6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基本蓝图和行动路线。2015年3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在海南博鳌举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综合评估报告”发布会,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阶段性成果得到国家层面的肯定。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确定海南省为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2017年3月出台《海南省全域旅游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把海南省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推动全域旅游建设,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升级发展。尽管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初期,出现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情况,但经过一系列组合拳调控,海南房价回落至市场正常。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影响深远,促进了酒店宾馆、交通基础设施、免税店和购物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加快提质升级,“丰”字形+环岛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形、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环岛旅游公路加快建设。建成琼海博鳌机场和三沙永兴机场,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双双进入“两千万级”机场行列。6家5A级、28家4A级精品旅游景区提档升级旅游线路,邮轮游艇游、高尔夫旅游、特色乡镇游和温泉雨林游丰富了旅游体验。尤其是离岛免税政策、入境免签政策等优惠政策,吸引了国际国内广大游客购物旅游消费。
生态省建设全面推进。早在1999年2月,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3月,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海南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省;7月,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通过《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赋予生态省建设的法律地位。2006年起进入生态省全面建设阶段。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赋予海南六大战略定位之一就有“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2年4月,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生态立省,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2017年9月,省委七届二次全会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强调矢志不渝坚持生态立省,把海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2010年,海南GDP突破2000亿元大关,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实现由2005年的“三一二”变为“三二一”的转型。至2013年、2016年,全省GDP先后突破3000亿元、4000亿元。
三、2018年4月,海南探索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郑重宣布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次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发布。自此,海南进入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新时期。
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印发。2021年6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颁布实施。
经过4年多的努力,海南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三区一中心”的目标定位,沉着应对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诸多挑战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蓬勃展开、进展明显,整体推进蹄疾步稳、有力有序。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重点的150多项政策文件落地生效;12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陆续推出;“两个15%”所得税优惠政策、三张“零关税”清单有序实施,市场主体自2017年以来的增量超过过去30年的总和;封关运作准备工作有序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减少经济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比达七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八成,成为海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主要支柱;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实施儋州洋浦一体化,形成“三极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自2017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90亿美元,接近之前30年的总和;2019年全省GDP突破5000亿元,2021年突破6000亿元,达6475.2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历史性走在全国前列。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提速增质。光网、电网、路网、气网、水网“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按照“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理念,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至2021年底,共建成美丽乡村1101个。生态环境质量全国一流。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清洁能源岛和清洁能源汽车推广、“禁塑”、装配式建筑应用和推广、博鳌东屿岛零碳示范区建设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性工程顺利推进;至2021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2.1%以上。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好。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战任务,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引进一批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家门口上好学”和“小病不进城、大病不出岛”正成为现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战果丰硕,全省治安形势建省以来最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党建引领自由贸易港建设稳步推进。中央组织部选派4批415名优秀干部到琼挂职;“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成效显著;扎实推进清廉自贸港建设;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呈现崭新局面。